紫阳县高桥镇权河村贫困户张贤伟今年2月份把自家10亩承包地入股到高桥镇春萌种养专业合作社,他便成了该合作社社员和股东。凭着这两个新身份,他既可以在合作社产业园里打工增收,又可以领取分红。
“有时候六七点钟就要起床到园区移苗、锄草,虽然累,但每月能拿到合作社给我发的近3000元劳务费,不用外出就能挣到这么多工资,再累也值得!”张贤伟信誓坦坦的说。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,今年该合作社400亩香椿和200亩洋火姜育苗长势良好,目前已全部移栽成功,建成产业园区共计3100多亩,300余户农民加入合作社。据该合作社总经理梁明山介绍,洋火姜每市斤可卖到15元,香椿每市斤以18元左右出售,最高每亩有近20000元的经济收入。洋火姜在今年短短几个月已初见成效,初步采摘售卖达到30余万元。此外,贫困户还能像张贤伟一样,在产业园里就近务工,以每小时10元的工资标准挣取劳务费。
“当时村上反复动员我入股,我入了5亩地,本以为能分个一千元左右,按目前园区的生产形势,远远要超过预想的收入,太出乎意料了。”贫困户龚孝礼激动的说。去年9月份,该合作社通过征求群众意见、多方调研论证,结合本村生态气候特点,确定了种植香椿和洋火姜产业的发展方向。近几年正赶上香椿、洋火姜市场行情高涨,最高以20元每斤向订单企业销售。让普通的绿色山野菜成了城镇居民碗里的“金银菜”。
78岁的贫困户王伦仕给大家算了一笔账:一亩地种粮食,就算收入好,亩产最多也就六七百斤,除去劳务费、肥料钱,真真到手的收入不足500元。而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种植香椿、洋火姜,按每市斤15元计算,高产时亩产可达1000余市斤,就是15000多远啊!听他这么一说,贫困户们纷纷表示还要跟着合作社走,参与该社组织的产业项目,多入股多分红。贫困户们对该社的美好期望,也正是该镇建立村级合作社的初衷。
目前,该镇在辖区部分村庄相继建立起扶贫互助合作社,带动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、农户养殖、茶叶、农业示范园等专业合作社的建设,聚焦“三变”改革,引导和组织贫困群众自愿以土地林地经营权、宅基地使用权等投资入股合作社,发展集体股份合作经济,促进群众增收。逐步探索出了户户有产业、人人有股份、定期分红利的扶贫机制,把农村沉睡的资源盘活,变成可收益分红的资产,实现了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民的历史性跨越,逐渐走出了一条稳定长效的产业脱贫之路。